——我省大力發展棚膜經濟紀實
2023-01-16來源:

農安縣合隆鎮陳家店村智能溫室大棚 (資料圖片)
近年來,我省大力調整農業結構,圍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發展現代農業,特別是以家庭農場為依托大力發展“棚膜經濟”,逐步壯大農村規?;洜I,大力推進集約化生產模式,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,農民致富曲更強勁。
棚膜經濟打造出產業振興新格局
“春種夏管秋收冬閑”,曾經是東北農民的傳統生活寫照。如今,我省各地一改農閑時節“貓冬”的舊習俗,呈現一片農閑時節不閑農的場景。在農安縣華家鎮設施農業示范區,村民們焊鋼架、建鋼棚,大棚內施肥抑或采摘,所到之處皆是熱鬧的農業生產場景。
隆冬時節,室外寒氣襲人。農安縣合隆鎮的溫室大棚里卻暖意濃濃,種植戶們冬閑不閑,賺了大錢。在合隆鎮紅星村的蔬菜溫室大棚里,綠意盎然的蔬菜長勢喜人。近年來,紅星村重點打造了“火鍋菜”生產基地,村里積極引導種植戶發展生態農業,推廣環保型的耕種方式,蔬菜品質大幅提高,備受廣大市民青睞。
合隆鎮陳家店村的智能溫室主要種植木瓜、香蕉等南方水果,讓東北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體驗到不一樣的采摘效果。目前,合隆鎮規模種植園區共有4處,分別在陳家店村、紅星村、燒鍋嶺村、谷家嶺村。棚膜經濟不僅滿足了當地的果蔬供應,也帶動了周邊農民增收致富。
在農安縣前崗鄉全新村,一棟棟大棚排列整齊,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。大棚內果蔬種類繁多,有芹菜、大白菜、黃瓜等,都是市場旺銷的果蔬。據了解,該村從大棚建設、育苗栽秧、田間管理、技術培訓等方面入手,不斷激發村民的積極性、主動性和創造性,讓村民不僅成為大棚種植的“土專家”,更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勁力量,實現農民一年四季都有收入的愿望。村民王文躍說:“我是全新村村民,大棚建好后,我就在這兒干活,一年能掙3萬多元,還不耽誤家里干活?!?
據了解,全新村種植基地總占地面積40公頃,共有120棟日光大棚和17棟溫室,年收入大約在600萬元左右。全新村黨總支書記朱軍說:“為了壯大全新村集體經濟,增加村民收入,經過全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,2022年總投資1500萬元的溫室、大棚、冷庫、農機庫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,大棚預計年收益可達360萬元、溫室年收入255萬元左右。同時,給50余名村民提供了臨時務工崗位,村民人均月收入增加了4000余元?!?
屋外寒風陣陣,棚內溫暖如春。在琿春市三家子滿族鄉立新村的郎老大草莓采摘園,種植戶王瑞艷正在疏果和調整大棚二層膜。頭茬果即將上市,最近這幾天,王瑞艷每天都早出晚歸地忙活著。經過悉心栽培,棚里的草莓長勢喜人,趕在春節前上市能帶來不菲的收入。
新春將至,蛟河市新農街道南荒地村的反季山野菜迎來銷售旺季。走進當地的山野菜專業合作社溫室大棚,熱氣撲面而來,一捆捆刺嫩芽稈整齊地擺在水床中,工人們正忙著采摘、分揀、裝箱、打包。這里的山野菜日均成交200余單,成交額超過3萬元。蛟河市新農山靈山野菜專業合作社擁有山野菜種植基地45公頃、育苗基地4.5公頃,反季生產溫室9000平方米,年銷售反季新鮮山野菜30噸、應季山野菜50噸、山野菜苗300萬棵,年銷售額達600多萬元。
棚膜經濟成為穩固農業“壓艙石”
產業發展是助農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。入冬以來,我省因地制宜發展冬季農業,積極鼓勵各地種植戶種植反季蔬菜、水果,不僅優化了冬季農業的產業結構,促進農民增收,還讓群眾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之路,把農閑時間變成了增收致富的農忙時間。
近年來,我省啟動實施“百萬畝棚室建設工程”,通過政策扶持、科技支撐加以措施保障,農民發展棚膜產業的積極性顯著提升,棚膜經濟發展呈現出強勁勢頭。2022年,全省新建棚室2.9萬畝,建設30畝以上規模設施蔬菜園區63個,冬季地產新鮮蔬菜自給率突破12%。
加大政策扶持,夯實棚膜經濟發展根基。我省制定出臺《關于加快推進全省棚膜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》,省級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,按照“梯次提高補助”辦法,分級分檔支持30畝以上規模設施蔬菜園區棚室建設。實施“菜籃子”基地試點項目建設,依托重點設施蔬菜園區,推進蔬菜冷鏈倉儲保鮮基地和設施蔬菜育苗中心建設。2021年以來,全省新建3000噸以上“菜籃子”倉儲保鮮庫7座、超千萬株蔬菜種苗基地4個。
完善保障措施,推動棚膜經濟健康發展。成立“菜籃子”工作領導小組,省農業農村廳、省發改委等11個省直部門為成員單位,整合政策、資金、技術等要素資源,統籌推進全省棚膜經濟發展。落實“菜籃子”市長負責制,將棚膜經濟發展情況納入全省鄉村振興考核和“菜籃子”市長負責制考核。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,將年度棚室建設任務細化分解到各市州、 縣(市、區),建立健全棚膜經濟“賽馬”工作機制,引導地方政府大力發展棚膜經濟。
2022年,全省9個市(州)超額完成年度棚室建設任務,榆樹市、大安市、磐石市年度新建棚室面積超過1000畝以上。我省棚膜經濟的高質量發展,讓農民在增收致富的路上找到實實在在的“金鑰匙”,也讓更多的果蔬等特色產品實現了反季化、本地化,填補了市場空白。蓬勃發展的棚膜經濟既豐富了百姓的菜籃子,又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,奏出了鄉村振興的美好樂章。(王春勝)